论创新 重人才 谈养生 看名医们如何破解中西医融合“发展密码”
发布日期:2025-06-20 具有驱蚊和提神醒脑等功效的手串、甘草片和薄荷叶做成的书签、由各种中药材拼成的簪花仕女图……随着喜欢中医药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多家医院推出了一系列中医养生文创产品。这些将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产品,不仅是对古老养生之道的现代诠释,更让健康理念以灵动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,精准拿捏人们的“养生DNA”。
那么,中西医如何互学互鉴、融合发展?近日,2025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大会在大连举办,国医大师南征,首届全国名中医、“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”获得者白长川,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(学院)院长尚东等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中西医融合发展新路径。
论创新 用系统思维融合中西
中医书籍汗牛充栋,中医理论丰富多彩,如何与现代医学更好地结合?南征认为,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“道”,中医之道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,是康养之道;深入研究中医是正道;中西医并重也符合自然之道。中医理论以宏观和整体思维为认识论,据南征介绍,临床上至今常用的经方是从《伤寒论》等著作里得来的,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,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、奔豚汤、消渴安汤、肾衰安汤、补中益气汤、血府逐瘀汤等,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经方治病救人但不滥用。
“首先应该以掌握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这些古代名著为基础,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,这也是守正创新的关键。”白长川认为,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,中西医都是运用不同的系统思维模式来认知、研究人体生命科学。中医和西医的医学术语应该互补互通,既要能“钻进去”熟读经典,更要能“走出来”开拓创新。
作为多镜组合中西医微创诊疗模式的开创者,在尚东看来,中西医融合需要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,既需要现代中西医学知识、信息科学技术知识,还需要先进的哲学思想、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。只有不断借鉴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方法,才可能将中西医融合研究工作推入快车道。
重人才 突破学科壁垒提升协同服务能力
随着人们对中医的日益关注和认可,中药学专业人才、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。“中西医融合的关键在于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临床思维,提升诊疗效果,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思维将中医整体观、辨证施治的哲学智慧与西医精准化、标准化的技术手段有机融合。”白长川告诉记者,这一方向既非简单叠加,也非理论替代,而是需要相互沟通,互相学习,突破学科壁垒,建立新的医学模式。
-
九类人警惕高血压前期
高血压,作为我国疾病负担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,其管理和诊断一直是公众健康的重要议题。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显示,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27.8%,高血压人数达2.4
发布日期:2025-07-18 -
做到十点,不开空调也凉快
对于有些体弱者和老人,空调不是盛夏的“救命神器”,反而让身体更难受。近期,美国《预防》杂志撰文刊出不开空调也凉快的小技巧。1.多喝水。美国疾控中心建议,高温天,人
发布日期:2025-07-18 -
专家眼里的暑假有4种!不同时期各有“最佳蓄力方式”
眼下,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都已经结束,学生们终于放假了。有的孩子开始不分昼夜地疯玩,而有的孩子则被安排全天补习。其实,暑假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,家长不妨和孩子
发布日期:2025-07-18